本 期 导 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回春转暖,降雨量逐渐增加,空气湿度变大,特别是“回南”之时,天气潮湿,水湿、寒湿之邪易侵袭人体,导致阳气生发不畅。
正所谓“春生夏长”,如果春天阳气生发基础没有打好,到了夏天,长养脏腑的能量不够,人体的健康就会受损,尤其容易有一些寒性的病变,即“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因此,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在于散寒排湿、助阳气生发,具体如何做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图片
“雨水”寒湿重,春困猛于虎
养护肝脾肾是关键
俗话说:“春困秋乏冬打盹”,广东地区的居民更是容易春困,这段时间很多人会明显感觉到身体困倦、精神萎靡。
这种春困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与气候特点、人体脏腑的变化密切相关。雨水节气后,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即使不下雨,空气中潮气氤氲的感觉也十分明显。而此时,余寒未退,北方的冷空气还时常光顾,带来寒潮南下,气候便呈现出“寒湿”的特点。一旦寒邪、湿邪侵袭人体,困阻气机,就容易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1、寒湿困脾,春困恼人
脾主运化,其中运化水湿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寒邪可损伤脾胃阳气,湿邪可阻遏脾胃运化,一旦运化不及,则水液停滞成湿,《黄帝内经·素问》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清阳之气不能上达头目,人就会感到头部昏沉、四肢困重等春困表现。同时,脾虚湿盛者还常有舌体偏胖、边缘有齿痕、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表现。
2、脾虚日久,累及肾阳
脾肾相互为用,一方面,脾的运化水湿功能,需要肾中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另一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为肾藏精提供物质基础。若寒湿困脾日久,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生成不足,可致肾中精气亏虚。
一旦脾肾两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导致腰膝酸冷、下肢水肿、夜尿频多或尿少、畏寒肢冷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湿邪为患,初期多责之脾虚,久病则需兼顾温肾。
3、肝气横逆,克伐脾土
此外,春季在五行中属木,人体的肝脏也属木,脾属土。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肝木克脾土。
在春天,肝气相对旺盛,如果情绪调节不当或生活作息不规律,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进而过度克伐脾土,使得脾胃对水湿的运化能力进一步下降,水湿更易积聚,加重春困、湿重的表现。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雨水节气调养要点在于调达肝木以助升发、健运脾胃以防湿滞、温煦肾阳以固根本。
图片
图片
春养肝,调畅情绪不憋屈
肝主生、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有情绪的时候,需要适当地释放,不要憋在心里。
又因肝为阴脏,其性质是喜润喜柔, “怒则气上”,大发脾气易使肝气上逆、升发过度,导致面赤头痛、耳鸣口苦、失眠多梦等问题。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推荐以下3个养肝小方法:
1.大声歌唱:“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脾在志为意,在声为歌。”大声唱歌可帮助调畅肝气、健运脾胃。
2. 亲近自然:春天草木葳蕤、生机勃发。天气晴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户外走走,踏青、散步、赏花......借天地的生机,舒畅我们体内的气机。
3. 多喝花茶:《药品化义》记载:“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芳香的花茶可帮助人体疏通气机、开郁醒脾,使困阻在体内的水湿得到发散,消除闷胀昏沉的感觉。推荐用重瓣红玫瑰3g、胎菊2g、莲子2g、罗汉果2g泡水代茶饮。
图片
图片
省酸增甘以养脾,脾好,湿消
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脾伤了,湿气更加运化不出去,越想祛湿反而越湿。所以要祛湿,不可忽视健脾。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应少吃酸味、多吃甘淡食物。因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而甘味之品可补益脾气,防止肝旺克脾。
注意,这里说的“甘”,并不等同于“甜”。糖果、蛋糕、冰激凌这些人工精制的甜食,反而容易生湿困脾,传统医学里所说的“甘”,是自然的甘淡之味,如红枣、豆芽、豆苗、芡实、山药、胡萝卜、茼蒿、芹菜、南瓜、木耳、丝瓜、柚子、甘蔗、蜂蜜等。
同时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辛香气味的蔬菜、调料作为酌料,既可与食材搭配以增加菜品的美味,又可通过辛香之味醒脾助运化、疏肝助升发、辛散表邪,厨房常用辛香之品有:韭菜、葱、芫荽(香菜)、小茴香、春砂仁、草果、陈皮等。
图片
图片
祛湿的根本是升阳
用泡脚,补足阳气亏虚
阳能化湿,就好比太阳出来,湿气就散了。因此阳气重的人,气血旺盛、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反应敏捷,这类人体内一般不会有湿,即使偶尔淋雨涉水有了点湿气,也很容易被“蒸发”干净。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把亏虚的阳气补上。
一个简便易行的补阳方式就是泡脚。
一方面,湿性黏滞、趋下,就像湿衣服挂起来,水向下流,自然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了。人体也是一样,寒湿易留着于腰部及下肢经络肌肉,所以,阳气不足、寒湿重的人,常常会感到腰膝酸冷、手脚冰凉,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这时候泡脚,就相当于从下面点了“一把火”,慢慢“烘干”身体中下焦滞留的寒湿。
另一方面,寒从足下生,脚为“诸阴之会”,是阴经聚集的地方,也是阳气最弱、最易受寒的地方。而脚底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是肾阳的源头,脚部受寒极易伤肾阳。泡脚可以温煦涌泉穴,帮助驱散寒气,进而温补肾阳,让人体的“小火炉”重新旺起来。
图片
图/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图及涌泉穴
泡脚属于传统医学外治法的一种,走的是经络通道,得用一些气味浓烈的、擅长走窜、辛透开窍类药材,它们能增加皮肤通透性,利于药物透皮吸收,通经活络,产生效应。如果缺少“气味俱浓”的药材,就会力道不够。
肉桂、吴茱萸、干姜、艾叶、川芎、独活、苍术等药材,都是气味浓,擅行气活血、走窜经络的药材,都很适合用来泡脚的。其中,肉桂、吴茱萸都是温煦肾阳、引火下行的好药。
肉桂,其性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神农本草经》称肉桂为“诸药之先聘通使,可以引浮于上焦的虚火归于命门”。
吴茱萸,为散寒助阳之要药,主温中逐寒,驱风散热,止痛疗痹,治下焦冷气[1]。肉桂是温阳散寒的能力都很强,吴茱萸更能散体内长期积累之陈寒。
此外,吴茱萸还有一个珍贵的特性——疏肝解郁。《本草备要》称其“下气甚速”。肝气郁滞所致的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用吴茱萸改善效果甚佳。
我们以二者为核心,再搭配一些散寒除湿、温暖下焦、引热下行的草本,如干姜、艾叶、川芎、独活、苍术。
这7味草本搭配,使得整个方子温煦力强,以引火归元、温阳为基础,把阳气精准引到肾中,并牢牢守住;同时兼顾驱散体内的风寒湿邪、化开寒凝血瘀,经通、关节痛、腰痛等各种痛症也会随之改善。
艾叶: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2],可辅助肉桂、茱萸之热力温通全身经络。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2]。
苍术: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眼目昏涩[2]。
川芎:归肝、胆、心包经。行气活血之要药,且可以祛风止痛[2]。
独活:归肾、膀胱经。独解下半身之风寒湿气,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2]。
图片
上述沐足方尤其适合阳气不足,肾阳虚、寒湿重、上热下寒、虚不受补的人群使用。
注意:出血性患者、低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女性经期及孕妇不宜使用;生病及过敏禁用。
此外,泡脚的时间一般选择晚上。因为晚上阳气是向下、向内收的,跟泡脚引火归元的目的一致。泡脚水热而不烫最好,水温38-42℃作为参考标准,水面至少应高于足踝,最好没过重要穴位三阴交。
图片
古人曰:“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可见,除了用对泡脚药材和泡脚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坚持。
只有长久的坚持,才能逐渐将体质调整回平衡状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雨水节气,寒湿淅沥,还有恼人的倒春寒、南风天不时造访,阳气虚、寒湿重的人,不妨多用上面这个方子泡泡脚。寒湿散了,阳气足了,人的情绪才会阳光、积极、有干劲;脸色才会饱满、明亮、有光彩;抵抗力才会更强,少生病乃至不生病,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M].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201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2020.
名称已清空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喜欢作者其它金额文章暂无文章其它金额赞赏金额¥最低赞赏 ¥01234567890.搜索「」网络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CBA官宣周最佳:林庭谦生涯首次 约克31+8+6击溃辽宁
下一篇:没有了